欢迎访问黑料吃瓜网

10年专注吃瓜

吃瓜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tel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666666

手机:13999999999

电话:010-888899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

您的位置:首页>>最新吃瓜>>正文

最新吃瓜

东西问丨王晓梅: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何种文明意涵?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此:647次

中新社吉隆坡2月20日电 题: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何种文明意涵?
——专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系主任王晓梅
中新社记者 陈悦
“巴刹”(意为集市)、“咖啡乌”(意为黑咖啡)……普通话运用者在马来西亚,简直都会触摸到不少这类“听得懂”却未必“了解得了”的特有词语。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系主任王晓梅等学者,从树立语料库开端,历经十年尽力,出书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对逾2000条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进行全面性汇总和整理。马来西亚华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特有词语?它们来自何处,体现了怎样的文明内在?王晓梅近来就此承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与汤志祥、庄晓龄等学者编纂《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初衷是什么,有何进程?
王晓梅:咱们编纂这部词典,是想记载和描绘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汇,令其走进世界华语研讨视界,增进人们对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汇的了解。咱们信任,马来西亚华语词汇是全球华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华语词汇体系中的名贵资源。
这部词典的编纂前后历经10年。编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词条在2016年收入《全球华语大词典》;第二阶段则于2019年开端,编写组在《全球华语大词典》的经历基础上,吸收了“全球华语”的理念以及近期马来西亚华语词汇研讨的效果,力求将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及其他华语圈联系起来,为全球华语词汇研讨供给第一手的研讨资料。
2017年12月,首届全球华语朗读大赛、第四届“曹灿杯”青少年朗读大赛发动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张勤 摄
词典总计录入2182条特有词语,语料来历于马来西亚各大华文报纸、华文文学著作、杂志以及中文网站等,除了搜集反映当地社会现象、政治生态、教育制度、民族文明等的特有词语外,也录入了通行于马来西亚华语的方言词汇以及字母词。当选词条的标原则参照了词汇的运用频率。编写编制上,在传统的简体字形、汉语拼音注音、释义之外,还添加了繁体字形、词类标示、语源信息、其他区域的对应词汇等内容,体现了词典编纂的“全球华语”的理念。
词典还将特有词语在其他区域的变异方式以“又称”标示,如“巴刹”词条标示其在我国内地为“阛阓”“菜市场”(京)、在我国香港为“街市”(港)。此外,词典为一些文明词汇开设常识窗,介绍其文明背景和内在,让读者深化了解该词的内在及相关常识。
本年恰逢中马建交50周年,咱们发动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修订工程,期望其愈加完善,成为两国沟通的一座言语桥梁。
2024年1月,马来西亚首届全国挥春大会在雪兰莪州举办,来自马来西亚多个民族的参赛者展示他们的著作。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经过编纂词典和进行的相关研讨,您以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来历有哪些?
王晓梅:我在研讨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过程中,从前提出“古”“方”“普”“外”四大视角以解说其结构特征与构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从“历时—共时、书面语—白话、共同语—方言、外语—华语”四个剖析维度来调查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征。
所谓“古”,是马来西亚华语遭到古汉语影响;“方”则是指遭到闽、粤、客等南边方言影响;“外”则是遭到马来语、英语、泰米尔语等外语影响;“普”则指向探寻马来西亚华语和普通话的异同。
古汉语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可以举“惟”字为例。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惟”或用在小句句首,表达细微转机;或和“有”字连用构成“惟有”的固定调配。这一古汉语词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依然是书面语常用词汇。像“惟”字这样的白话词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保存的还有不少,体现出马来西亚华语关于古汉语的承继。
方言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体现在后者直接吸收来自闽、粤、客等方言的词汇,不只指经过“和谐”之后进入华语书面语的方言词汇,也指很多活泼于马来西亚华语白话的方言词汇。进入华语的方言词汇现已比较稳定,是马来西亚华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肉骨茶、金瓜、家婆”等,这部分词汇往往也是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词汇。活泼于马来西亚华语白话的方言词汇则是指那些连音带义一同借入而未定型(或者说未标准)、书面语没有接收的词汇。例如,以粤语发音的“靓女、靓仔”(意为美人、帅哥)、以闽南话发音的“咖啡乌”“清采”(意为随意)等。在马来西亚,闽南话、粤语作为强势方言,不只对马来西亚华语的构成有直接影响,也对马来语和马来西亚英语形成了必定影响。一起也应留意到,方言对马来西亚华语不只有词汇借用的直接影响,也有语法仿制、语音搬迁等深层影响。
2019年4月,在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新村增江新村内,48名马来西亚华人女子梳起“妈祖头”、身着蓝色的大海衫和红黑色裤子,一身装束较为亮眼。陈悦 摄
至于来自外语的影响,全球华语研讨的外语视角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大都的华语变体都呈现在多元言语、多元文明的语境之下,当地的首要言语和世界言语或多或少对华语形成必定影响。这些影响通常以词汇层面的影响为主,语音和语法层面的影响为辅。一起,对马来西亚华语而言,需求留意的不只是来自当地主体民族言语如马来语等的影响,相同要留意来自前殖民者的言语的影响。
中新社记者:您以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呈现了怎样的特征?
王晓梅:经过研讨和剖析,我以为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有着“变异性”“多元性”“变化性”等杰出特征。
“变异性”首要相关于普通话而言,体现在异称词语一类。
“多元性”首要指特有词语的来历。例如,依据词典计算,所收入特有词语中,约18%的词语来自方言,13%的词语来自英语、马来语等外语。“多元性”也指马来西亚华语多个词汇并存的现象。比方,差人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当然可以称为“差人”,也可运用马来语借词的“马打”。生果也可称为方言词汇的“生果”。
“变化性”则是指,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跟着区域间沟通的添加,不同华语区之间的词汇也呈现了交融趋势。
2019年5月,马来西亚吉隆坡侨南国民型华文小学,来自各个族裔的同学跟着我国教师朗读诗篇。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马来西亚华语的这些特征,是否也展示出马来西亚华人将本民族文明和在地文明相结合,落地生根的进程?这对现在的文明沟通和文明互鉴有怎样的学习含义?
王晓梅:首要咱们需求着重一点,研讨全球各地华语,需求留意差异性,也要留意“各地华语没有变的部分”,这样才不会以偏概全。
从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在开展中的差异性来看,其间展示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性。南洋华人在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与马来文明等在地文明很好地交融在一同。例如早在15世纪南来的华人就与马六甲等地的马来人通婚,从而促生了峇峇娘惹社群。他们更是将汉语与马来语交融在一同,发明了峇峇马来语。这是交融马来文词汇、闽南话语法的混合言语。峇峇娘惹也在饮食、日子风俗、服装、崇奉等层面很好地交融了华人和马来人的文明,是文明沟通交融的模范。
2018年9月,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文明周在马六甲举办,娘惹们展示自己颇具特征的服饰。陈悦 摄
马来西亚华人在文明沟通中非常重视尊重其他文明。就像马来西亚华语吸收很多马来语词汇相同,中华文明在地化也尊重并吸收各种文明的成分。例如大马华人的饮食文明包含了不少马来人、印度人的特征。逢年过节,各民族都有门户开放等活动,展示各族的交融与和平共处。
海外华人在文明触摸中,既在保护文明传统方面竭尽所能,也可以不断立异与开展,发明出共同的海外华人文明。正如马来西亚华语别出心裁相同,马来西亚华人文明也开展出不少在地特征,例如二十四季节鼓、挥春活动、舞狮采青、古庙游行、华人文明节等,这些保护传统而且立异的尽力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据守传统、与时俱进的特征,也对当今世界的文明互鉴有着学习含义。(完)
受访者简介:
王晓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先后结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言语文明中心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与言语学系。研讨范畴包括社会言语学与马来西亚华语研讨,先后在世界学术期刊宣布中英文论文八十余篇,担任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独中教育研讨期刊》等期刊的编委,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讨中心学术委员。
告发/反应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666666

微信咨询
第一吃瓜网
返回顶部